佛法的四个标帜(四法印)

简介

在任何方面的佛教研究讨论中,去看看题目是怎么配合大范围的佛教教法,总是很有帮助的。这意思是说,要去了解这些题目怎么配合四圣谛,以及圣教所依的四法印(lta-ba bka’-btags-gyi phyag-rgya-bzhi),或叫作正法的四标帜(chos-kyi sdom-pa bzhi)。所谓「四标帜」指的是定义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的四种特性或四种特征。

我们在佛教教法当中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佛教独有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大部分其他的印度哲学体系中也看到类似的东西。毕竟佛陀当时在印度生活,并且在该文化底下教学。像修持专注这类的东西在印度各种教法中是蛮普遍的。有些特征在西方体系,例如基督教里面也有,例如厌离此生,期待更好的来世。这些完全不是佛教特有的。佛教特别之处在于,它恒常契合四圣谛与四法印。

让我们检验、分析一下五蕴的说法如何契合这四点的讨论。所谓五蕴,是物质现象的色蕴、快乐不快乐的受蕴、能分辨的想蕴、识蕴跟其他影响变因的行蕴。这五蕴的一或多种,在每一时刻形成了我们的体验。

所有能影响的变因都是不稳定的 (诸行无常)

正法四标帜的第一个是所有能造成影响的变因(行;’du-byed)都是不稳定的。有时候会被翻译成「所有现象都不恒常」,但这样翻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不恒常一词容易误导,带来一种某事物只短暂存在的印象。这边不是在讲这个:事实上,有些每时每刻都在变动的东西,却可以永久持续,例如心相续。不稳定这个词则只是指任何变动的东西。

至于「所有能影响的变因」,变因就是变化的东西,不管它们的相续流持续多久。能影响,是说这些变因会影响其他事物,同时也被其他事物影响。这描述了所有不稳定的现象。

此处,能影响的变因(诸行)指的是五蕴,而不只是行蕴而已。五蕴包括了所有会改变的东西,以及在某个时刻能组成我们体验的东西。

所有升起并且会改变的事物,都是基于因跟缘,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事物。这包括我们的父母、环境、情绪、天气、历史等。这些绝对都影响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跟体验,不是吗? 而我们怎么体验与感受生活,也不只影响了我们的未来经验,也影响着所有跟我们互动的人的经验。

如同在第一法印中所宣说,所有影响变音都不稳定。这是说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为什么呢? 因为影响它们的因与缘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这是很深奥的观点。好比说,当我们处在一个特定心情时,会觉得这个心情好像要持续下去;但实际上,它绝对是每一秒都在改变,因为我们看到什么、注视着什么、听到什么、身体的感受,等等。我们的任何心情都是时刻改变着,没有任何稳定性可言。

这种现象即使一刻也不稳定的特性,被称为「微细的不稳定(细分无常)」。这边我们介绍两个辞:粗分无常(mi-rtag-pa rags-pa)跟细分无常(mi-rtag-pa phra-mo)。

  • 粗分无常是当某事物真实结束。例如,我们买车或买计算机,最终它们是要坏掉的。这是粗分无常。这一生最终会结束,它结束于死亡。这就是粗分无常。
  • 细分无常不只是说我们某一天会死这个事实;而是每一刻我们生命的时间流逝,都把我们往终点带近一刻。这是因为那些因与缘- 父精母血跟我们中有神识的聚合- 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这三者的聚合是非常不稳定的。它不持久,而且不能持续创造我们人生接连不断的时时刻刻。事实上,这个聚合正是此生必须结束这个事实的主因。如果我们没有受精跟出生,我们就不会死;我们之所以会死,正是因为我们受胎跟出生。因此,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往死亡迈进,而我们的寿命是受其他变动不居,但不足以起始生命的因缘影响。

有些影响变因从一开始就开始衰减,例如寿命。有其他类虽然一直变动,但不会真的衰减,例如世俗谛当中的心。它不会衰减,无始无终,但它仍然受细分无常影响。我们世俗谛心性去体验事物的清明性跟觉知,是时时刻刻改变着,因为我们所体验的时时刻刻在变,我们的体验本身也在变。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特定情境的体验,是依靠着太多制造该情境的因缘而升起,而情境是持续改变的。然而,对此情境的体验本身,作为一种现象,是不会衰减的。它不会越来越弱而最终消失,尽管每一个特定生命会消失。

把心相续想成一条线,没有开始,没有终点,永远持续。一般说来,它不是时时刻刻走向终点,因为它没有终点。但在每一个生命周期,这条线有点像是跳升起来,然后往下走到生命终点,就像山形的曲线一样。然后又从下一生的开头跳升起来,然后又往下走。这样,每一个生命周期都画下一个句号,但这个持续的线是永远继续下去。

依照我们过去世所带来的强制性业力,烦恼扰动它们,业力对它们的持续作用 – 也就是去重复那些行为的习气—我们的心相续会保有一些过去或未来世的五蕴。这些蕴升起,作为我们在那一世当中经验的基础跟内容。在那一世,我们的心相续会跟特定的生命形式与其相关的生命经验连结起来,例如狗的一生、蟑螂的一生、墨西哥女性人类的一生、俄罗斯男性人类的一生,诸如此类。我们心相续所获得的生命形式每一世都改变,我们的心相续不会永远是女性或狗。每一个心相续都是独立个体,但它不会把特定生世的特征带到永远。

显然,要去消化所有这些我们怎么认识自己这一世,以及跟所有一切其他个体-包括蟑螂-互动的含义,得花很长的时间。这边只是对四法印作一个简单介绍,让我们继续介绍下一个吧。

有漏是苦

第二法印或标帜是,一切有漏都是苦,也就是说是有问题的。有漏(zag-bcas)在英文常被翻成染污的,但这个翻译真的有点重。根据世亲所造阿毗达磨俱舍论(Chos mngon-pa’i mdzod, Skt. Abhidharmakosha)的定义,有漏是能令有漏的现象增益。换句话说,就是让有漏现象发生的东西。要了解这个定义,我们需要知道所谓「有漏」,一般是指依烦恼与强制性业力驱动而升起的东西。

有漏的现象,从我们心相续的业力结果,以体验到五蕴的形式成熟。强制性的业力驱使力依靠烦恼而产生这种结果。我们的烦恼跟业力驱动力,以及我们的五蕴,是从对我们如何存在的不觉或无明愚痴而来。如果我们的有漏蕴聚跟无明愚痴并存,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并且带来更多有漏蕴聚。这种循环会不受控制地继续,直到我们真正停止我们的无明。直到那时,我们的五蕴都是有问题的而且会以痛苦的型态存在,因为它们是有漏的现象。

苦的种类

有三种苦,或者说有问题的经验:

  • 第一是痛苦与不快乐的苦(苦苦)
  • 第二是事物恒时都在改变(变苦)。我们的平庸快乐无法持续,永远都不够,永远都无法满足,而我们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这是很没有安全感的。
  • 第三种被称为弥漫性的问题(行苦)。这是说我们时时刻刻的经验,无法受控地由有漏蕴聚组成。如果我们所经验的是我们的烦恼跟业力驱动的结果,而只要不是阿罗汉(解脱的圣者),我们就还有烦恼,还会制造越来越多的业力后果。我们会持续制造出更多的烦恼跟业力驱动力。而这种业力后果所成熟的有漏蕴聚,会是承受前两种苦的基础,不管是痛苦不快乐,或是无法令人满足的凡庸快乐。这叫作弥漫性的问题。

这也是很深奥的。我们每一刻所体验的,不管是困难还是什么,都是因为烦恼以及过去留下的强制性行为而升起。我们仍处于迷惑当中,所以我们以对自己存在的无明愚痴来响应这些经验,如此,我们甚至制造出更多麻烦。更糟的是,如果我们不去改变这个状况,它将永无止境。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从这一世到一世又一世。不管我们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有烦恼,并以我们的无明、强迫驱动力而行动,然后只会制造更多混乱。如此,我们无法控制地持续体验着更多问题。这就是弥漫性的痛苦(行苦)。

一切现象都缺乏并没有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诸法无我)

第三法印是所有现象都缺乏一个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灵魂(无我 bdag-med)。这个词通常直接翻译成无我,但与其用无我,我个人偏好「缺乏一个实际上无法存在的灵魂」,因为在梵文中这个词是anatman,意思是否定atman的存在,而atman是其他印度非佛教传统所坚持的。

何谓不可能存在的灵魂? 任何佛教教派的宗旨,都否定人有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灵魂,只有大乘佛教的教义同时否定现象有不可能存在的灵魂。既然四法印是所有佛教宗派所共许,那在这个定义底下,第三法印只否定我们的蕴集,我们的个人,有着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至于万法,它只否定万法能作为个体不可能存在的灵魂所认知的对境。

在大部分宗派,个体的不可能存在灵魂有两种层面:

  • 粗分的不可能存在灵魂(粗分我),是我们认定为「我」的那个固着的,一整个无法分割,而且可以独立于身心而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独立于五蕴之外。这就好像有一个分别的「灵魂」独立于我们的体验之外,一个个别的「我」,好像操作机器般运作着我们的身体跟「心」,来体验事物并且在我们的脑中说话。
  • 细分的不可能存在灵魂(细分我)是一个自足自知的「我」。所谓自足自知,是说这个灵魂或我,能自己知道自己,不需要依靠五蕴。

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这种灵魂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一个分开的灵魂可以感知自身,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这种分开存在的东西,分开能知的灵魂。

在这个第三法印我们有两个词汇:「缺乏」以及「没有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灵魂」。根据某些说法,「缺乏」指的是我们的蕴集跟体验,缺乏一个个体,一个「我」,来作为一个粗分的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而「没有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灵魂」指的是五蕴没有细分不可能存在的灵魂。依据另一种解释,「缺乏」指的是我们的五蕴缺乏一个个体,一个「我」,作为不可能存在的灵魂,不管是独立于五蕴之外,还是跟五蕴完全相同。而「没有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灵魂」则是其逻辑结论。我们可以总结说,在所有能知的现象中,个体是没有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这种东西。在中观应成派,第三法印指的是一个个体、「我」,缺少自我建立跟固有的特质。

了解第三法印是必要的。组成我们体验的五蕴,没有一个分别而能自知的灵魂,或是一个跟所有那些相同的灵魂。这是非常独特的。不了解这一点,会导致迷惑跟困难。例如,我们会想「我要试着去找到跟了解真正的我」,好像真的能够找到一个独立于我们体验之外的「我」。然而没有稳固不变,自成一体,独立存在的自我或者灵魂。那是找不到的,没有这种独立于任何事物的真我。

涅盘寂静

第四法印是说涅盘是寂静的。这是在说,有可能去除有漏蕴集并获得解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了解第三法印,也就是这些五蕴都缺少分开的,自足的能知我,因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那我们就得到解脱。那就是涅盘,而那是寂静的,因为那是弥漫性痛苦的终点。

我们可以看出这跟四圣谛的教授也配合得非常好。前两个标帜(法印)- 诸行无常跟有漏皆苦- 描述了前两个圣谛: 苦谛跟集谛。第三跟第四标帜- 诸法无我跟涅盘寂静- 指出了第三圣谛,真正止息苦及苦因的灭谛。它也间接指出了第四圣谛,真实的道谛或者说能够带来真实止息的,对于无我的非概念性认知。

我们的五蕴,作为影响的变因,是不稳固的。因为它们从无明来,并含有无明。它们是有漏的。而因为它们受无明所染,它们带来痛苦,而本身也受苦。然而,我们的五蕴是缺少不可能存在的灵魂(自性)的。透过对此点(无我)的非概念性认知,我们达至涅盘,那是寂静的,因为我们的五蕴脱离了真正痛苦与痛苦之因的困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