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服自珍爱的建议

你自己制订了规则、法律和法规。如果有人违反了,你抓住他们予以惩罚。但是,如果是你自己违反了,你就放自己一马。格西夏玛瓦说,“只要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你就不会善于接受任何帮助。”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那么谁也将无法接近他。即便能力很强的喇嘛也不能帮助那些耽于自我的人,因为喇嘛的建议和他们自珍爱的态度相冲突。要在道路上得到上师(古茹)的引领,你首先必须认识到持有自珍爱的态度是错误的。心怀自珍爱的态度,你就有各种理由可以去做坏事,因此你必须对行为的理由作出权衡。不仅上师无法帮助你,而且你的普通朋友也无能为力,因为你没有开放的胸襟接纳他们的建议。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都有自珍爱这一诟病 – 只有佛没有。我们应当看清自身的这一缺点,努力消除它。如果我们能够至少认识到自身有自珍爱这一缺点,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接受批评时,你应当一直有这样一种认识 – 是自身的自珍爱导致如此。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会生气。如果一根刺扎着你了,你很生气,回击它一下,谁是受损者呢?如果现在我们不承受小批评和不愉快,如何能够承受低层次轮回的苦难呢?

格西坚安瓦说,我们需要培养标靶型的耐心。如果在接受批评,我们就确立了一个目标。没有了标靶,就无的放矢。有谚语说,“麻烦是自找的。”如果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挨批评了,这是因为你在前世小觑了他人。例如,曾经有一位佛陀的弟子,他是阿罗汉,因三戒咒而消除了烦恼情绪和态度。但是,仍然有人说这位阿罗汉破戒了,接着带伪证者来反对他。佛陀不开心了,说这位阿罗汉不可能破戒。佛陀还说,任何人控告说这位获得极高证悟的弟子破了戒,将不再视其为佛门弟子,而视其为危害佛教的人。别人问佛陀,那位阿罗汉为什么受到了责难呢。佛陀回答说,因为这位阿罗汉在前世爱议论别人长短、爱诽谤他人,曾经导致一位国王驱逐了王后。现在发生的这一切就是其报应。

批评、议论别人长短、指控别人都是极具破坏性的行为(不善行),因为这些不仅无助于你的修行,还会伤害他人,造成困惑。据说只有两种修成正觉的生众可以互相评判。不管所批评的缺点是真是假,我们所积累的只是负性的羯磨(业)。或者,因为一个菩萨行事乖张而批评他,虽然理由佳美,但结果同样是负性的。

那些惯于总是批评别人的人有着很深厚的自珍爱态度。大家相信,尽管有些僧人可能聆听了很多教义,但因为前世的自珍爱态度,他们并没有将这些教义用之于修持。伤害敌人同样源于自珍爱。

在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位僧人染袈裟的时候有一只猴子不见了。那位僧人从染锅里拿走袈裟时,发现袈裟变成了猴子的尸体。人们就控告僧人偷走了猴子并把它煮掉了。僧人被带到法庭受到了惩罚。过了一段时间,那只猴子又露面了,证明僧人是无辜的。这位僧人就询问佛陀为什么会这样,佛陀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在前世诬告另一名僧人偷窃了一只猴子。

我们都非常关心快乐和安逸,因此努力工作攒钱,结果把自己设置成小偷的目标。有一个故事讲一个人害怕把钱丢了,于是把所有的钱装在一个袋子里吊在房梁上。有一天,袋子掉下来,把那个人的脑袋砸伤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自珍爱不仅妨碍了我们即时的快乐、也妨碍了我们最终的快乐。既然在所有的前世都有自珍爱的态度,我们就无法立刻消除它,即使我们可能认识到了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不去回应任何批评,而要认识清楚这不仅是发表批评者的错误,也是我们自身自珍爱态度的缺点。充分认识自珍爱的态度对培养耐心很有助益。说“火是热的”是自然的事情,其中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同样,如果一个人对你大发批评,你能够理解这种批评根植于你们双方的自珍爱态度 – 这同样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理解不会引发你愤怒或疯狂,因为这不再需要证明对方错了或者完全不对。《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自珍爱破坏自身和他人,自珍爱破坏品行。”不管我们做出怎么样的自珍爱之举,都将铺就通往更低趣的转世、或通往地狱等恶趣的道路。诸佛和菩萨们鄙视自珍爱,就是因为从中会产生很多不快乐,因此会堕往没有自由的低趣转世。

自珍爱糟蹋我们所有此前的努力,阻滞我们的前进。应当视之为夺走我们生活之真本的毒剂。要不停努力,消灭这种自珍爱态度。不管什么样的修持,要用来消除自珍爱态度。一位噶当派的格西曾经说,不管什么时候读佛经,他把其中所描绘的所有坏品质看做就是他自身所拥有的,而其中所有好品质是他人的 – 因此,他就与自珍爱作斗争。不消减自珍爱态度,一个人不可能拥有菩提心的品质。有了菩提心和悲悯,对自珍爱的对抗就更强大了,悲悯会取而代之,在我们心中栽下如意树。如果你修持悲悯,悲悯的积极影响会压倒自珍爱那无始无终的消极影响。

格西波托瓦说,“在潘波的一个地方,没有人比格西哈龙巴更快乐的人了,在另一个地方格西昌噶瓦同样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自珍爱。”格西昌噶瓦很贫困,很少吃东西,只穿着一件补了又补的皮袍。但是他仍然感觉自己很富足,说,“现在我能够达济天下。”自珍爱的态度是因为想紧抓真实确立可得的存在,这是培养菩提心的最大障碍。有典籍中说,“如意宝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心怀悲悯。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步入歧途了。我们不会怀恨于自珍爱和紧抓我执,而视有情众生为敌,以真正的敌人为友。”另一本典籍说,“最大的鬼怪和恶魔不在外面,而在那闹鬼的房子里面,这个房子就是以自珍爱为形的身体。”

我们能够通过菩提之心消灭自珍爱的态度。正是因为自珍爱,我们成为恶灵的受害人 – 它让我们对抗批评和毁谤,使我们变得不道德。我们怀着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行自珍爱之举,使我们欣喜于自己主要关心的事项。

有时候,一个人无法避免使他人不悦,但心怀自珍爱时,我们主要通过鄙视他人、伤害他人,从而取悦了自己。自珍爱造成很多傲慢和嫉妒。如果别人得到某物,即便你口头上说“恭喜”,你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而感到嫉妒。如果没有自珍爱的态度,你不但不会嫉妒,还会因为对别人收获产生的喜悦积累正性的潜能。生活中的纷争就是因为自珍爱。如果你怀有强烈的自珍爱态度,你就会充满防卫心理,和别人起冲突,没有耐心,感到别人做的一切都让你不快、让你紧张。因为这种防卫心理,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很多不团结因素。

另一位噶当派格西四十岁前以偷窃为生。尽管他有很多耕地,他还是成了一个强盗。他白天打劫路人,晚上入室抢劫。有一天,他变了,变得出世了,他消灭了自珍爱的态度。他说,“此前,我找不到食物。现在,我得到了这么多的供养,食物找不到我的嘴巴了。”

培养菩提心的时候,想一想这些事都很有裨益。把自己关在洞窟里,心里却装着须弥山一样巨大的自珍爱态度,那将毫无用处。但是,如果能够减少自珍爱的态度,独处将会很有饶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