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术语的小乘和大乘

术语 小乘(藏文: theg-dman,小乘道,较次之乘,庸常之乘)和 大乘(藏文: theg-chen,大乘道,更大之乘,广大之乘)首先出现在大约二世纪的 《般若波罗蜜经》(藏文: Sher-phyin mdo)中。这些经典属于最早的大乘经典,它们用两种术语来强调它们的教导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越了此前的那些佛教学派。

尽管两个词语具有派别含义,而且只出现在大乘经典中,很难找到足以反映“政治正确性”的替代语。“小乘”成为一个包含了十八个佛教派别的集体称谓。只有其中一个派别当前仍然存在,即上座部。“大乘”同 样包括好几个派别。印度 – 西藏传承研究和讨论这些信条的小乘体系时,指的是毗婆沙派和经量部,即毗婆沙说一切有部,是十八个派别中的另一支。因为有些小乘佛教派别出现的要比大乘晚,我们无法称小乘佛教为“ 早期佛教”或者“初始佛教”,而称大乘佛教为“后期佛教”。

当前,上座部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一带存在。小乘佛教十八个派别中的另一支法藏部,传播到了中亚和中国中原地带。汉人寺院传统遵循法藏部的僧伽戒律(梵文: vinaya,毗尼)规则。此外,大乘佛教曾经传播到印度尼西亚,尽管现在在该国不存在了。因此,称小乘佛教为“南传佛教”、称大乘佛教为“北传佛教”同样有所不足。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者都简要描述了 声闻乘者(佛陀教义的听讲者)和 缘觉乘者(自我觉悟者)达到 阿罗汉(解脱者)的净化状态、以及 菩萨乘者达到成佛状态的路径。因此,称小乘佛教为“声闻乘”、称大乘佛教为“菩萨乘”只会让人迷惑。

因此,尽管上座部佛教的修行者觉得 小乘大乘这两个术语令人不快,但是面对上述政治上更正确词汇的模糊性时,我们还是情不得已地用它们来表示佛教派别的分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