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供」作为一种完整修行

以专注呼吸帮助平静

在我们开始任何禅修或聆听某一教诲之前,我们必须先将心平静下来。我们将心专注于呼吸来做到这一点。我们用鼻子正常的呼吸,无需太快,或太慢,或太深,或太浅,而且我们要数息,即数呼吸的次数。数息有多种方法。最普遍的方法是从出息(呼气)开始,然后没有停顿的接着一个入息(吸气),入息完毕才数,但数时不可以憋气。然而许多人却觉得从入息开始,接着自然出息,出息后稍微停顿之时才数,这样比较容易。依据以上其中的一种方式我们数到十一,然后再按照自己的速度重复两到三次的数到十一。请大家照此行事。

在这里要顺便提一下,我们是在心散乱时才数息,如果心不散乱就没有必要数息。我们只需在正常呼吸的时候,注意出入息的感觉。我们可以稍微望着地板或闭上眼睛,但最好是保持眼睛睁开。如果我们把眼睛稍微睁开,就能保持稳健踏实,而不与其他人脱节或漂浮到自己心中的仙境。大乘强调的是与人保持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大乘修行强调在打坐时睁眼而不是闭目。

再次确定我们的动机

接下来,我们省察并确定我们来这里修学的动机。佛教里的“动机”与西方语言里的“动机”并非一致。在西方语言中,它通常只是指我们所做的一切背后的情绪因素。因此,强调的大多是心理或情绪。我们的心理倾向固然重要,但在佛教里,动机主要是指我们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来这里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当我们坐下来禅修或学习或当我们去上一堂课时,我们必须确认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按照我们的目的再确定想要完成它的原因,包括理性和感性这两种原因。

在听从一个教诲教诲或观修其中的含义时,其实我们正在进行的是我所称之为 “迈向生命中安全和正性的方向”这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通常被称为“皈依”。在场的诸位多数是持有我们在生命中有意选择得这一方向。而此方向是佛法所昭示的。佛法是指佛陀完全觉悟的境界,所有心的缺点和局限都已被消除,而所有正性的素质及潜能都已完全体现。这就是我们我们想要取得的成就。这些教诲刚好说明如何达到这一点。

诸佛指引这个方向, 因为他们已达到这个圆满清净与觉醒的境界。僧伽是指开悟的圣者,那些曾直接证实非概念觉知的空性的圣众。他们实际上已永远去除了局限并实现了了悟心的一些正性潜能。他们其实已到达了某种境界。

寺院的僧众是代表僧伽的一个标志。使用‘僧伽’这个名词来形容去佛法中心的人纯粹是一种西方惯例。这是把“教会会众”翻译成佛教的词语。这与传统佛教完全无关。佛法中心的大众虽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皈依的对象。来佛法中心的人可能遭遇不安。一个中心只是一群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前往解脱及成佛之道的人。僧宝指的是那些已经朝解脱及成佛之道并采取某些实际步骤的人。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非常有趣的是,具体来说我们并不是向佛或圣众的人格接受安全指示。人格是相當易变的。能提供安全指示的是他们的觉知及已灭除自己的缺点而达成的境界。

此外,藏传形式的皈依包括上师,但我们从并不是要皈依上师的人格。上师其实代表佛性及进行净化和实证完全觉知的佛性的可能性。这就是佛所代表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人格、佛法中心的政治、以及一切轮回的杂物毫无关系,那么我们的皈依会非常坚的。这就是佛、法和高度觉悟的行者。正如我一再说过:你能对轮回期盼什么?轮回只会给我们提供垃圾和痛苦。我们的人生方向并非如轮回所指示。这需要非常清楚。

前来这儿学习是我们迈向正性方向的一步;我们再次明确皈依。我们要达成的是如佛所圆满达到的那样、如高度觉悟者已经开始的方式来净化心中所有垃圾的染污并体证我们所有的潜能。为此我们的精神支柱不仅是对生不由己的轮回所产生的恐惧及厌恶,还有对前往安全方向所能帮助我们脱离其之信心。

我们也要再次确定我们的菩提心。当我们聆听有关因果的讲座和学习认识因果,其目的是为了尽量能够帮助他人。是什么在阻止我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呢?是我们经受的所有业果垃圾。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认知和克服它,才更能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所要确认的。其次,饶益我们必须要再次确认和强化我们的慈爱与悲悯,它是我们为最大限度裨益他人精神源泉。如果我们在禅修前把这些做好,那会使我们的禅修更有意义。我们知道需要成就什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坐下来。我们并不是在谈论其他例如责任感或机械般修行等因素,虽然它们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我现在到底在这里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动机带入意识。如果我们对动机是清楚的,我们就需再次确认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步骤。这不是小事。这不单单是念诵偈颂而已。让我们现在就这样做一会儿。

七支供的修行

接下来我们来修七支供法。我们可以通过非常仪式化的方式来进行,当然那也有它的益处,但我们得清楚自己修行的是什么。因此让我再解释。与其给予传统的解释,让我呈献一个更踏实稳健,实际的解释。

一直以来,一个初学者最初的日常修行就是七支供。我们这个周末谈论的是因果。在修此行时,我们是怎么累积业因果报应呢?如果我们的修持是以菩提心为动机,这意味着我们将所有修行的正性力量导向觉悟,那么它能成为觉悟之因。如果我们没有奉献, 如果我们在修持前后没有设定这样的目标,那么我们只不过积极行事而已。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只是在轮回中过着快乐时光。那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是吗?

顶礼

首先,我们顶礼。再次确定我们想前往的目的地后 – 即,证得觉悟以饶益饶益众生,而不只是为了享受美好时光 – 顶礼是将自己完全投向这个目标与方向。我们将自己送往这个方向,礼敬那些已经前往这个方向而有所成就的圣众,对自己将来能够以菩提达成觉悟的佛性表示尊重。如此,我们对基,道,果都表示尊重。

我们凝视着提醒自己安全方向之根源的一些象征物 – 通常是佛的画像或雕像 – 试图对它们所象征的:佛身、语、意的本质,提起正念。这是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才能完全充分的饶益他人。以这样的态度顶礼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将自己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而非毫无意念的顶礼。

修持七支供时,我们想象我们在顶礼。在其他时候,我们用身体顶礼,念诵偈颂 – 语言并不重要 – 及意念三宝的本质是我们所要达成的,而我们也有信心能以菩提心和自身的佛性为基础可达成的目标。如此,我们把自己的身,语,意投向这个方向。现在让我们这样观想一下。

三摩地供养

当我们修供养时,主要的还以皈依及菩提心为导向。我们当以何为奉献才能迈向正性的方向,能觉悟及饶益众生呢?一碗清水并没什么意义。它只是一个表征。我们真正奉献的是自己;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我们全心全意的在修行道路上,以能饶益众生而如此精进的修正自身。

这可以做得非常精细或简单。通常,我们是供养七碗水。这可以代表七支供里的七个部分。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也有所谓的外在供养,就是供养水,花,香,等等。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萨迦派上师,八思巴,曾经传授过一个美妙的教诲。他是成吉思汗的上师。他在十三世纪中将佛教带入蒙古。他教导我们这七样供品其实含有更深层的意义,就是他所谓的“三摩地供养”。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供养时必须观注这些东西所代表的意义。我觉得这对修持七支供时非常有帮助。这使得它更富意义。

首先是供水。水代表我们所研读及学习的一切。我们将运用所研读或学习的来帮助他人。我们不是只在看漫画享受快乐时光,而是看更有意义的,能教道我们如何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协助修正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所供养的。我们也不只是供养佛;我们是供养大家,供养给那些我们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将我们所学习的一切供养给大家。这就是我们用来帮助大家的方法。

接下来是供花。花由水中生长。智慧也在我们研读和学习中生长。我们以花为表征进行供养。

香代表我们即将用来帮助他人的律仪。我们绝不会依照一些旧习气行事。我们以自律,不伤害任何人并饶益他人的行为行事。我们把这份承诺供养给诸佛、我们所有的上师及所有众生。诸佛并不需要我们的德行。我们是对诸佛及上师们说:“这就是我要做的。”我们将自己的德行和服务供养他们。再说,香本身有一种芬芳的气味。当一个人的德行律仪清净时,他们也会散发一种美妙芬芳的气味,称之为“清香的德行律仪”。这就是为什么香代表供养清净德行律仪。

接下来是供灯,由类似酥油灯,蜡烛等做代表。它代表我们所获得的体悟,也是我们要用来照亮他人的明灯。

再来是将香水,古龙水,或芬芳的水洒在身体使得清新。这代表坚定的信念。我们已经研读和学习(水),我们也获得了智慧(鲜花),我们奉持律行(香)进行沉思并用它来帮助别人,也因德行,我们获得了一些体悟和理解(光)。现在我们对教诲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香水)。它协助我们从疑惑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中清醒。这是一份非常雄伟的礼物。如果我们鉴定的信念基于真正的理解和体验,而不单单是狂热,那它可以帮助其他人获得一些信心,安全感和坚定心。

食物代表禅定。当我们的禅修达到非常高的境界时,我们将以禅悦为食,无需任何食物。唯有对教诲升起坚定的信念时,我们才可能一心不乱的专注于它。若我们任存疑惑就不能真正的专注于它。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必须专注,而不是在想别的东西或打瞌睡。我们必须身处其中。这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人的一份厚礼。

最后是供养音乐,这实际上是代表教授及为他人解说教诲。这不须要是正式,深奥或严肃的教诲。只要有意义,诚恳,毫不夸大或含羞的交谈方式也可以。这是我们能给予他人最美妙的音乐。

这份供养可以是非常深远而并非琐碎。当然,我们也可以供花,水和香来增添气氛。也有这种层次的含义,但我们必须明白,一切佛法都含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意义。能开始步入更深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正如我刚才所解释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我们愿意放弃一切,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他人。伟大的印度大师,寂天菩萨,将布施的态度定义为“愿舍”无论我们是否有东西可舍。否则,穷人就无法让它滋长。所以我们肯定能将我们的精力,时间和心完全导向这自修并饶益他人的安全方向。

坦然承认我们的过失及缺点

七支供的第三支供通常译为“忏悔”(英文译为“confession”)。但是,这会带来不必要和可能与非佛教系统思想的疑误联想。转而,我们是坦然承认我们并不能时常帮助他人,有时我们会懒惰,心烦意乱,自私等。从因果方面,我们承认我们的作为有时非常具有破坏性,但我们会感到遗憾并真诚希望我们并非如此。这并不是指我们必须感到内疚而是我们真诚的希望自己不是这样的。这于内疚较为不同。

然后我们说我们将尽全力不再重犯。我们尽力而为。我们不能许下从此不具破坏性的誓言。这会是荒谬的。但我们会尽力。那我们该如何克服它呢?就是要迈向皈依及菩提心的安全方向。我们再次确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这是我们的基础。最后,我们运用相对的力量来纠治我们的过失及缺点,亦是表示我们将把所学习的一切运用为相对的力量。这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做作而已,而是将此力量导向这个方向。这就是第三支供,坦然承认我们的过失及缺点。

随喜

第四是随喜。我觉得这对我们作为西方人是非常重要的。改变顺序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通常,我们会先随喜佛,等等。但我认为大多数人的问题是自尊心比较低,因此指出我们的缺点后,必须随喜的是自己的良好品性。我们必须承认有时我们的行为是带有破坏性而又自私的,但有时我们也有建设性的行为。我们需要确定及随喜我们曾经作过的所有积极、富有建设性的行为。从更基本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具佛性,这意味着我们都有能力行善,富有悲悯心,及善解人意。这太棒了!这是非常美妙的!从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成长,并通过我们所有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行为修道成佛。重要的是在我们承认自己的缺点之后,必须感到积极并自我肯定。

然后,我们随喜佛,随喜那些已经实悟佛性的圣众,及其他已在努力迈向这个方向的众生。“我为你感到高兴!你成功了!好棒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随喜他们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非常随喜的。“诸佛及印度和西藏的上师们,我对您们的教诲,解释,并将其记载下来的感到万分的感谢。这真是难以置信的美好和仁慈!谢谢!我真诚的深表感激。”这是我们希望在此应有的情愫。他们其实可以轻易地获得觉悟然后前往佛国净土休息,而不须受我们困扰。

祈请教诲

接下来第五支供是祈请教诲。它通常被称之为“请转法轮”,但这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非常感激诸佛的教诲。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请教我!我想学习。我完完全全能接受。”我们可以在上课,禅修或在家中研读佛经宝典前这样做。我们并不是要求别人给予我们什么,但提出这样的祈请实际上是为了激励自己。我们希望有所收获,学到一些东西。你能看出这样是如何建立一种更虚怀若谷的心态吗?

恳请上师们不要离去

第六支供是恳请上师们不入涅槃,这意味着不离去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对诸佛和上师们说,“我是认真的。请不要离去。请教导我直到我完全觉悟。我想走完这条完整的法道。请不要半途离弃。”最主要的是:无论需要多长的时间,无论需要多少生,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回向

最后是回向。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将修行过程中所逐渐累积起来的一切正性力量和深刻的意识回向与自己及大家,愿自己和大家能为饶益众生而觉悟。

觉悟建设网络

当我们谈论因果时,重点是须体悟到我们不只是要从这些初步的修行累积善业。这不是关键。我们希望能完全摆脱因果。所以,当我们谈向富建设性的行为时,我们必须能从我所说的“富建设性的觉悟建设行为”中区分出“富建设性的轮回建设行为”。

我刚在印度停留了一个月,从常被译为“积聚”,像是“二种积聚”或“福德与智慧之积聚”的有关名词上学到了新的东西。我从不喜欢这些名词。“福德”带有点数的意蕴,但它实际上与正性力量有关。“积聚”听起来像是如果我们收集足够的积分,我们就赢了。不是这样的。我决定把这个词翻译为“网络”,因为当所有的正性力量一起运作时,它就像网络一样,会越来越强。我也不喜欢“智慧”这个名词,因为一方面这个名词有点模糊,另一方面,虫子具有的一些层面我们也能用这个词来涵盖。所以我宁可将它翻译成“深层觉意”。这不仅是指对实相的深层觉意,也是指心不同方面的基本运作。因此它是一种非常深入的觉知 – 深入实相和心最深处的特征。

我曾在印度与一位非常伟大的名叫旺钦格西的上师谈论关于“积聚”这个名词。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委任他为尊者本身的主要上师 – 林仁波切转世的指导教师。旺钦格西指出,在《现观庄严论》的主要梵文论著里有解说这一点。《现观庄严论》是格西培训过程中主要的一部大论。他们必须研读此论六年,而主要的梵文注释是来自一位名为师子贤的著名佛教学者。师子贤解释了梵文称之为“三巴拉”(sambhara),藏文译为tsog (tshogs),英文译为“collection(积聚)”,而我本人译为“网络”的意思。

基于师子贤的解说,格西指出藏人把这个名词翻译得不正确。“三吧拉”的其中一个意思是指“聚集到一起”。“三”的意思可以是“一起”,而“巴拉”的意思可以是“聚集或积聚”。师子贤解说得很清楚,其实在这里的意思并非如此。相反的,这里“三”是一个词缀,指明某种更高超更完美的事物,而“巴拉”是指建设或构造的意思。因此,我们不是在谈论聚或集,而是一种建设觉悟的深层觉意且正性力量。这些力量及深层觉意如果回向菩提,将成就觉悟。若不回向此目标,那么他们将成为轮回建设行为。这些正性力量及深层觉意将在轮回中助于建设富裕,受欢迎,聪明伶俐等行为。我所解释的“网络”还是有根据的,因为所有这些力量和深层觉意将通过彼此的互动及互网,变得越来越强大,但这并非“三巴拉”这个字的意思。所以把它译为“觉悟建设网络”还是比较合适。

这样一来整个朝向皈依及菩提心的修行过程将清晰许多。我们必须非常,非常谨慎。我们现在正做着许多正性的事。我们来佛法中心,聆听教诲,建设佛塔等。这些都带有一种正性的力量。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勿让它们成为轮回建设的正性力量。如果我们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那它们将成为轮回建设的正性力量。在今后的某些来生,事情会稍微容易一会儿,接着又再次往下滑。这是非常浪费的。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竟然是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在进行富建设性的事之前,心存自觉,并在结束前刻意的回向,那我们就清楚的表明了要将这份正性力量至与觉悟建设。我们希望它成为成就种种佛身的因。

旺钦格西接着解释道,即使我们发的菩提心是不自然或作意的,我们其实也无法真诚地感受它,甚至是能感受到什么也是非常吃力的:需要渐渐的建立它才能够感受得到 – 这些都并不重要。我们不必等到已有非做作及不吃力的菩提心的建设性道心,就是五道的第一道“资粮道”,才开始建立这个觉悟建设的正性力量。即使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虽然菩提心并非我们每日二十四小时的首要动机,但如果我们尽量真诚地回向,还是有效的。“愿任何的正性力量回向于成佛之道。”那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变得更加正性、积极和有益。

总结

我们须在上课,学习,禅修,或做任何有意义的事之前,进行这项七支供的修行。尽管这是一个谈论因果的讲座,我们却在今晚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谈论这个题目,但我们已经一开始就强调实践修行而不是理论,这是好的。

重点是我们不只是要造善业,我们要做的是觉悟建设行为。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七支供实践为觉悟建设的修行,这将成为一个奥妙的日常修行。这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内,或在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完成。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想要如何进行。如果我们想念诵一些偈颂,那也很美妙。我们可以在念诵偈颂前,让它真正的意义在心中升起。如果我们能先让它的意义升起,那这些偈颂就不会只是空洞无意的。即使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其他正式禅修,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修行。

请不要轻视七支供的修行。其实我们很容易轻视它,就像容易轻视皈依一样。

有关供养的问答

有时我们会放上八个碗,前两个有水,然后鲜花,等等。这是为什么?

在佛教传统,做任何事情都有许多方法,所以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体悟。我们在西方时常会倾向圣经的思想:一个真理,一个上帝,一个正确的方法,而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异端。八个碗就包括两碗供水;若有九个碗, 三个供水;若有十碗,四个供水,等等。

在本意上,我们是在盛邀诸佛菩萨前来我们家,有如他们是赤着脚沿着尘土飞扬、炎热的印度道路而来。首先,我们给他们一些水喝。然后再给一些水清洗他们的脚。这是如果我们只供养两碗水。第三碗将用来洒净淋浴他们的身。接下来,我们邀请他们用餐,所以第四碗水将用来邀请他们净口。

在桌上,我们有非常美丽的鲜花。通常印度人会在嘉宾走向桌前,将鲜花洒在地板上。或者,他们会把金盏花花环围绕在宾客的脖子上。然后,他们会点香。通常,如果宾客是一位上师,他们会将香点燃,然后用它带领上师到桌前或在桌旁放些香让它周遭的气味芬芳。接着,他们会在桌上点燃蜡烛。古龙水就像是富有芬芳香气的餐巾。我们也有类似的习俗,不是吗?然后我们供养美好的一餐和一些美妙的音乐。这就是这些供品本意的起源 – 它是我们表示欢迎诸佛菩萨到我们的家园,使他们感觉美好,舒适的供品。

进行这种供养时,不只是将喜悦布施与诸佛菩萨及上师们,而当我们在想象这些时,我们亦以不打扰人的方式感受喜悦。我们不抱怨鲜花不够漂亮,香会令我们咳嗽,食物会使我们发胖等等。这些忧虑是不存在的,只有简单纯净的享受和愉悦。能够这样修行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绝无抱怨。

并非所有的碗都有水。一些有米。米的含义是什么?装花的碗里应该装水还是米?

都可以。西藏人使用的花通常是在印度南部找得到的一些干种荚。它们不适合放入水中。我们不会把它们或一柱点燃的香放到一碗水里。这是为了实际的原因我们才把它们放入米中。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我一再强调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做同样的事。当我们到另一个中心或在印度不同的寺院见到一些差异时,我们不需要自以为他们所做的是“错”的和我们所做的是“对”的而感到震惊。即使在同一个传承,不同的寺院会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在供养时,重点是供养的心境,和一些至少能表示尊重及美观的形体或结构,因为我们要让喜悦在心中升起。

最后回向

愿我们所学习的一切能帮助建设觉悟。愿它能成为成佛之因,更能饶益他人。愿它能深入我们并与我们曾经学过的一切及所做过的任何善行加深联网。愿它能和其他的正性力量互相联网及在我们的意识留下真实的印象。这样它最终能带来觉悟及在圣道的路上一一结果,让我们越来越能运用自己所理解的来饶益他人。

对轮回性质的闭幕提醒

还有一点。在回向时,切记轮回是如何运作的。它有起有落。它会继续不断起落直到我们成为完全解脱的阿罗汉。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成就。因此在成为阿罗汉之前无论什么进阶,我们的情绪和状况都会不断的时起时落。请别惊讶。它不会每天变得更好。它不会总是那么美好。但如果我们真诚地修行,向上的趋势将会比向下的多,但它仍然有起有落。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就不会气馁。当我们想起一些正性力量正在修道上渐阶成熟饶益他人时,虽然非不一致,但也没关系。当愿它能在一路上尽量起得协助的作用。

我们能对轮回期盼什么?当然会有战争,会有死亡,会有悲剧。当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会继续穿越困难,永不放弃。这就是觉悟之道。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