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衡方式来接近佛教

有些人是属于智识型,而有些人偏向情绪型,另有些人则是虔诚型。但是无论我们各自为何,都需要在佛法修行中进行三者平衡之法,以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三大方式

有些西方人亲近佛法是为了:

  • 满足个人对异教的企盼心
  • 等待奇迹疗愈的出现
  • 跟随潮流
  • 对某个富有娱乐性的导师之人格魅力感到莫名兴奋,犹如对佛法上了瘾一般
  • 即使他们以上述某种方式起始,有些则对于佛法具有真诚的兴趣。

即使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获取资讯,亲近佛法的方式一共有三种:

  • 理性的探索
  • 感性的诉求
  • 虔诚的信仰。

我们会采取何种方式有赖于:

  • 精神导师
  • 他/她所教导的内容与方式
  • 文化
  • 个人之倾向。

从佛法的角度而言,上述三大方式可以是成熟或幼稚的。

理性

以不成熟的理性方式来探求佛法之人常常为瑰丽的佛教系统所吸引而叹服。他们想学的是有关哲理及心理学的知识及其复杂层面,并产生“兴奋”的雀跃感;但却不把教法融入自身,从未有过真正的体会。这 种人缺乏敏感性,常有情绪上的障碍。

相反的,具有成熟的理性者,在学习佛法上会探求其真实意,目的是为了能完整地理解教法,并能正确地融合及落实在生活中。

感性

以非成熟的感性方式,行者禅修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或感觉舒服一点,例如修持对一切众生的慈心观等。这些人只想看到佛法中“美好”的一面,不想触及如:苦、下恶道之转世、体内不净等过程。他 们对自己的烦恼及态度都缺乏认知,也不想去摒除它们,对佛法的理解也是肤浅的。这类人多半属于极度敏感及情绪化的类型。

成熟的感性学佛者会认真对待自身的烦恼。并加强培养出正面积极的心态。

虔信

不成熟的虔信者只思考诸佛菩萨及上师的至善至美之处,并为此觉得自己是卑微渺小的。因此,这类人向上述圣者祈祷,把他们当成是佛教“圣人”,并不想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成熟的虔信者则参与并运用仪轨法事,从中获得启发,以达到自我成长及净化的目的。

三心之平衡

我们必须将上述三种方法达致平衡,以便理解佛法,在感受上有所觉知,且又能获得某种启发。

举例而言,感性的人必须学习理性的学佛之道。他们必须了悟到当他们无法产生对他人的慈爱时,他们可通过思维及理性的分析而产生慈爱的觉受。

理性的学佛者则须学习感性之道。他们必须明白紧绷的心思将使自己变得冷漠不仁,对他人乃至对自己而言不会是种舒畅的感觉。因此,他们必须让心思澄明安止,让自己与内心的爱心产生共鸣。

虔信淡薄者须学习虔诚信仰之道。他们必须了悟到在情绪低落消沉时,自己必须有能力开展出应有的能量。

另一方面,虔信之学佛者亦须在智性上不断成长。当他们未能明白生命中的变故时,他们必须明白单单从法事仪轨中取得安慰及力量的提升是不足的。

三种方式及仪轨

对感性者而言,仪轨为“感觉”提供了表现与形诸以外的形式。对理性者而言,仪轨则能让他有种“常规性”及持续性的感觉。况且,在未理解前便先投入于仪轨中,如同在未理解藏语前便持诵密续藏文法本,能 起降低我慢的效果。这类我慢指的是“除非你先向我解说使我明白,否则我不会修持任何的法门”的想法。

与精神导师间的关系

我们与导师间的关系亦以上述三种成熟或不成熟的方式展现。

就不成熟的方式而言,智性人喜爱与导师争吵;感性人狂恋导师;虔信者变成了丧失自我的奴隶,在行为思想上等着导师的指示而奉命行事。

若以成熟的方式展现,智性者会发现其导师在知识上能使其深受启迪并感受到挑战性;感性者则会被导师深深感动,而虔信者则会从导师处获得启发激励。

不管是仅为此生利益而修持的“轻松佛法”(Dharma Lite,即指浅化及暂时性的佛法),或是修持“真实佛法”(The Real Thing Dharma,即指纯正的传统佛法)以 求轮回之解脱及成佛,成熟的学佛者将能平衡上述三种学佛的方式。

[又见: 轻松佛法和真实的佛法的对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