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的三个主要领域:克制破坏性的行为,纪律,帮助他人

在佛教中谈到道德或道德行为时,我们谈论的是三个不同的领域。第一是克制破坏性的行为,其意思是不管我们是否意欲造成伤害,不要在愤怒、贪婪或自私等情感的影响下行事。你知道,有时候我们表现自私,而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私行事,我们并没有真正想去伤害别人,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很多伤害和麻烦。

如果我们因为自私 – 我们只想着自己 – 只想“得我所愿”,“要什么就得有什么”,那么我们就忽视其他人,即便无意于去这样做,我们对别人也会伤害很深。如果我们生气,就失去了自制,对吗?我们做出、说出各种事后后悔的事情,而这些又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因此,道德的第一个领域是克制破坏性的行为。

但是,你知道,我们在谈道德的时候,是在谈受到纪律的约束。受到纪律约束就是控制我们的生活,不要让我们处在懒惰或者阻碍我们圆满完成生活中各种事情的那些烦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之下。

因此,道德行为的第二种类型就是真正去做建设性的事情。例如,努力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遵守大量纪律,不是吗? – 通过自律来研究、来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要在生活中完成任何一件积极的事情,我们需要资质;我们需要训练,这就需要纪律。而这就是一个道德领域。

为什么这属于道德呢?因为我们当然可以训练成为 – 让我们假设,一名真正的好扒手,一名真正的厉害罪犯,或者能够训练成为一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因此,如果我们要进行某种训练,需要在自知我善于什么、我天资如何的基础上,真正作出判断什么是最有助益的。而其中一部分也是我喜欢什么、我乐意什么。在想我乐意做什么的时候,当然乐意做的可能仅仅是看电视或者和朋友们玩乐,但是我们不可能毕生为之,是吗?因此,我们在想我乐意做什么的时候,它不是我现在乐意做什么,而是就我们的生命而言,什么会给予我们长久的快乐。

第三种类型的道德是亲自投身于真正帮助他人的活动当中去。仅仅训练自己获得好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与其他人一道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与他人共享我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和能力很重要。不管我们拥有什么能力,都可以用来帮助别人。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我们的快乐和整个社会的快乐相依相存。因此,我们在讨论道德的时候,要有一个非常开阔的胸襟,而不是考虑的极其狭隘和些微琐碎,这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只想着我或我的家庭,而要想着更大的社会。不要光想着现在,而是要想着未来和我的行为之结果。

道德行为的基础:谨慎的态度

当我们问什么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强调的主要基础是人们所熟知的“关怀态度”。这种关怀态度指我关怀自己,关怀我在做什么。我并不是要根据随便心里出现的冲动或 无意识地行为,而是关心我之所做以及我如何过我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例如我现在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过生活,或者我很懒惰而无所事事,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尤其是,如果我们是年轻人,就像很多在座的你们,如果我现在不进行训练,我如何谋生,我如何应对生活?如果我抱着这种态度:“哦,我才不管呢。这没什么”或者感到“毫无指望,所以,何苦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或者学一门手艺,或者学一门专业呢?”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非常懊悔,我们浪费掉了曾经拥有的机会。

因此,对将来要严肃以待,对我现在如何生活的结果要严肃以待,这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这种感觉,这很重要 – 我的未来将会怎样,这对我很重要。如果我们不关心自己,谁会关心呢?

亲手抓住你思维之马的缰绳

在佛教中,我们有一个语汇,意思把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换句话说,掌控我们的生活。这个语汇通过马的例子来描述。你有马的缰绳,绳子是骑马人用来引导马的。我们说,我们自己的手应该拿着思维之马的缰绳,而不要让随意横行,或者受别人控制。

我们此生要做什么、我要成为怎样一个人,努力掌握这些非常重要。我要成为一名此生碌碌无为的懒惰之徒吗?或者我要成为一名过着一种充实、富有意义的生活的人呢?而过一种充实而富有有意义的生活和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紧密相关。我行事像一个善良而乐于助人的人,还是行事像一个自私透顶、总是对人怒气冲天的人呢?

没有人喜欢一个人总是满腔怒火、脾气暴躁;人们常常害怕这种人。他们确实不想和这种人在一起,因为……他们可能会冲我发火:“我不愿意和这种人在一起”。或者一个总是抱怨、挑剔不休的人,如此等等 –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没什么快乐,不是吗?但是,如果我们是这样一种人 – 为他人着想的、关切他人、确实关心他人,而不是那种苛责别人的失误和错误的人,帮助他们成长和提高,那么人人都会喜欢我们;人人都愿意和我们在一起。

因此,我们属于哪种人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与道德紧密相关。我们关心我们行为的结果以及我们对自己做了什么 – 我们将要成为的那种人 – 我们也关心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这会如何样影响别人。这就是谨慎的态度。

被我翻译成“谨慎的态度” (藏文:bag-yod,梵文:apramada,不放逸)的这个词还有“关心”的意思。因此,我们一定要关心我们的所做、所言、所思。因为如果我们养成坏习惯,那么习惯会日甚一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 – 让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有坏习惯 – 糟糕地行事。

我将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会用大量的亵渎语 – 非常粗鄙、粗鲁的话语。在英语中肯定这样,我想俄语中可能同样如此。我不知道你们的通用语是什么,但我相信绝大多数语言中有亵渎语,脏话。而年轻人经常会养成用这种粗鄙言语的习惯,并成为他们说话风格的一部分,以至于以后在生活中陷入这样一种情况,即根本不假思索,这种脏话就自动脱口而出,这可能非常令人尴尬。

为了克制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 – 我们从现在就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小心谨慎。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因为我们关心现在如何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有了纪律,我们就会努力留心或在意我在怎么说,我在怎么想,我在怎么做,并且能够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开始形成模式并养成习惯,如负性的行为方式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到了后来就很难改变。

现在,你们都年轻 – 这里的很多听众 – 这正是你们的习惯形成的时候。把你思维与行为之马的缰绳抓在手里,掌握要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这非常重要。我想沿着负性的方向走,还是我想沿着积极的方向走呢?这并不是在说:“唉,我无法把握我的生活: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经济还是那个样子”,于是只是抱怨,因为不管我们的环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是怎么样的人 – 这由我们决定。即便我们生活在最糟糕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或者成为一个卑鄙、冷酷的人;我们可以非常自私,或者我们可以努力和所有其它人和谐相处。

视频: 康卓仁波切 — 「什么是珍贵人身?」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道德行为需要分别性意识 – 知道何为有危害,何为有助益

因此,我们在佛教中谈到道德的时候,不是在谈论:“法律在此,规则在此,我只能必须服从和遵循它们。”这不是佛教的做法。我们不是像在军队里那样生活:“是,长官!我遵守规定。”不是这样。在佛教中,道德以我们所说的“分别性意识”为基础。我们需要区别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因为人人都想快乐,没有人想要不快乐,因此,如果我想避免不快乐,那么我就需要避免有害之物,规避将会破坏我和他人快乐的东西。如果我想快乐,我需要做有益的事,做能够带来快乐的事。

现实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人类。因此,当我们想着需要致力于什么样范围的快乐时,我们要致力于人人快乐这样一个范围。现在,我们可以问了:“我怎么可能让人人快乐呢?”显然,只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这不会使每个人都快乐。但是,正如佛陀所言,一桶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形成。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那一滴汇集到水桶里。我们要到水桶里添加怎么样的一滴水呢?会是一滴我把它添加到桶子里,只是给别人造成麻烦的麻烦之水吗?或者,我想添加无所助益的一滴水,不管可能是什么样的助益?即便这种助益只是养活家庭孩子,这在生活中同样有积极的价值,这就是一滴饶益之水。而并不需要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对吗?因此,所有这一切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我们拥有的价值感

道德的另一个基础是价值感。我们需要尊重好的、正性的品质和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我崇拜谁呢?我崇拜某个大罪犯,还是崇拜一位助人为乐的真正杰出的领导人呢?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是吗?我崇拜某一个摇滚歌星?某一个电影明星?某位运动员?这其中有些人在生活中做好事 – 因此,这很好。但是有些人却不是。或者我崇拜一位伟大的灵修领袖 – 例如,达赖喇嘛尊者?

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些什么呢?是射门入网吗?还是确实做些什么帮助人们的生活吗?我们可以学习射门入网。踢得非常好,让很多人开心,但是你也可以训练某个动物踢球入网。尽管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目标,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这里还有更多的东西我可以训练自己来做,而一只动物却做不到的吗?是的,当然有,我们是人,我们能够做出很多,因为我们有智力,我们有感情,我们有能力不仅能够确实取悦他人,而且能够用很多更好的方式帮助他人。

现在,当然,取悦他人是帮助他人放松、安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并没有什么负性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有能力做的比这更多,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既可以成为一名不错的演艺者 – 一名好运动员,还可以成为一个以更好的方式饶益社会的人。这就归结到价值感。什么会有助于他人呢?娱乐是有助于他人的一件事。如果有人病了,照料他们是另一种层次的帮助他人。教育他人 – 另一种帮助他人的方法。如果我是一名成功的演艺者或运动员,这很不错。但是,我用钱和名声用来做什么呢?我可以用它只是来建造一座宫殿安居其中,或者我可以用它来建造医院,为他人募捐。这就是一种价值感。什么重要呢?自个儿安居在宫殿里还是帮助他人呢?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我们都有钱、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施展。重要的是,努力认识自己:我有什么能力?我有什么才能?正确吗?人人都有其能力。可能是成为一名好厨师;但不需要一定得卓尔不凡。于是我们想,“我怎么来运用它?为了帮助他人,我怎么来发挥我所拥有的这种才能、这种能力呢?”为了帮助他人……当然,如果我们即刻就能帮助他们,即时即刻就行动 – 例如为他们做一顿美餐或者取悦他们 – 这很不错。没有什么不对之处。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们能够帮助他们 – 而不是即时即刻之物,如做一顿美餐 – 这不是更好吗?

因此,“我现在打算要一种什么样的纪律?我不打算有所纪律?软弱的纪律?或者,我打算在道德基础上确实要有自律?”就此而言,这一切尽在我们自己掌握。而这一切,正如我所言,基于关怀的态度,然后当然是谨慎,掌握我们的生活,区分出“什么会有益?什么会有害?”然后直接去做:训练我们自己 – 培养正性的习惯;努力克服负性的习惯。努力注意并铭记 “我在如何样做?我如何与人交流?我如何思考?”不要满足于并不真正使我们的生活快乐的某些层次的东西;我们总是能够做得更好。

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是快乐之道

当时,我们在谈做得更好时,这并不是说自打嘴巴 – “我不好” – 自我感觉很消极,于是,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就像是一种惩罚。我们需要认识到,遵循一种有操守的生活,或者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是更快乐的一条路径。这有助于我们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而这会增强我们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未来全在于我们自己。我们现在和将来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 这一切全在于我们自己。因此,不管我们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成人或老人,我们都可以遵循这一过程 。

问答

要培养价值感,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要培养这种感觉,我们需要认识自身,我们有正性的品质:我们都有人的身躯,因此,我们能够和其他人一起行为做事。我们都有交流的能力。我们都有大脑,因此我们能够理解事物;我们能够学习东西。我们都有一颗心 – 我们有感情 – 我们能够拥有温暖、善良的情感。因此,不管我们是谁,这些都是人人具有的东西。而我们认识到,这些就是我的工作材料。我怎么处理确实取决于我自己。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都有这些基本的工作材料,那么我们就有一种自我价值感、自尊感 – “我没有什么错的地方。我能够用我的工作材料做一些正性的事情” – 这给予我们一种价值感。

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优秀品质,并将它们用来饶益他人?

如何评价自己的优秀品质确实是一种自我审视的功能。这些基础的工作材料是……我们不需要深入探究就能认识到我们拥有它们 – 我有思维,有身躯,能说话,等等。认识它们并不难。我们需要检验的是:“我此生学到过什么东西吗?”不管我们多么年轻,我们确定在生活中学到过东西:我们学会了如何走路,学会了如何说话……很多基本的东西。为了看到我在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就运用我的基本品质而言,你会认识到:“对我来说,要发生的很容易吗?对我来说,什么容易学着去做呢?”我们中有些人很善于学习语言,而不善于学习计算。有些人擅长数学和科学,但并不善于写作。

因此,我们要审视自己,看一看:“我善于做什么?”我们必须自己体验生活。我拿此生做什么……哦,我是一个要体验自己生活的人:我会快乐吗?我会不快乐吗?理想地说,我们努力用此生来做些我们确实喜欢做的事,我们觉得这富有意义。如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他人,这就会使之富有意义。从全球范围讲,这并不需要重大而引人注目。

因此,估量我们的优秀品质取决于审视:“迄今为止,我做了什么?”以及“我做什么顺手并喜欢做它?”让我举一个易于让有些人忽略的例子。有些人,他们的好品质就是喜欢给其他人说话:他们不怯场,他们能够很轻松地和任何人谈话;他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感觉轻松。现在,我们可能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或者令人惊叹的品质,但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品质。因为,例如,让我们假设你在一家商店工作。你可能会想:“哦,这不是一份很吸引人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够和来商店的人们亲切地交谈,和他们友好地相处 – 你既不羞怯也不冷漠(就像你是一台在商场服务的机器人一样) – 人们就会喜欢你,他们会乐于光临这家商店,他们离开商店的时候也是面带微笑。这就是一个好品质,有价值的东西。这能帮助他人。

我们和一个很自私的人在一起时怎么办?

所有事其实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善于接受帮助。我想起了我居住地柏林时认识的一个人的例子,她总是想着自个儿 – 非常自我中心,只是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事,主要就是抱怨和责难。如果你和她共进午餐,她会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抱怨她找不到合适的布料做她家的窗帘上。那么,你如何与像她这样的人打交道呢?一个人和这样的人相处,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觉得他们极其地不快乐和孤独。不管碰到任何人,她就不断地说啊说,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因此,她的目的当然不是说要让我和她共进午餐变得很不愉快、很乏味,她的愿望只是获得一些注意和同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确实无法对她强硬地说(她会觉得深受冒犯) – “不要抱怨了,让我们谈一点比窗帘更有意义的东西吧!” – 我能做的就是通过她来修行耐心,怀着开放的心态听她抱怨,给予她一些同情,这可能会帮助她安静下来。因为实际上,她这样说、这样责难,是因为她生活在紧张状态。

因此,我想这就是那些最自私、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性格特点。他们不开心,他们常常紧张,他们喋喋不休,希望得到关注。因此,我想除了帮助他们安静下来、给他们更多一些同情,而不仅仅是宽容,除此之外要再做些什么,就很困难了。这样,他们就能够逐步认识到,你也在这里,不仅仅像是一名听众,而是交际互动中的一名参与者。

Top